中国军网1月31日讯 记者宣琦、陈大鹏报道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、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、国家一级画师孔紫扇面艺术画展今天在北京天雅古玩城开幕。陆文虎、程天水、杨实、燕燕等有关方面专家领导以及孔紫的粉丝参加了开幕式。
孔紫原籍河北献县,1952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。1981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。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。其作品曾参加第七届、第八届、第九届、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《百年中国画展》、《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》等国家级展览。其作品《青春华彩》、《秋风》、《微风》、《高梁青青》、《苞谷熟了》、《儿子》、《叁伏》等作品荣获第九届美展银奖、第十后美展银奖、八届美展优秀作品、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银奖、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银奖、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、全军美术作品展览金奖、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金奖等奖项。作品曾多次在美国、德国、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及香港、澳门地区展出,并在国内举办个展和联展。作品《高粱青青》被中国美术馆、中国军事博物馆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内外机构及个人收藏。
孔紫曾先后出版有《孔紫画集》、《中国当代美术家一孔紫水墨人物》、《中国军旅美术名家点击——孔紫》。及作品先后被收入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》、《中国当代美术家图录》、《中国当代美术1979-1999》、《中国当代女画家》、《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画家新作集》、《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》、《百年中国画展》等权威性大型专业画册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军中名人栏目、军营文化栏目、中央教育台.北京电视台、山东卫视台均作了孔紫的专题报道。1997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评為“中国画坛百杰”2000年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欧洲访问考察。
孔紫是当代中国画界一位狠有实力的女画家,她不事张扬默默耕耘的作风,在浮躁风盛行的当今艺术界就显得难能可贵。比她年轻的同道大多称她為“孔大姐”,这既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肯定,更是对她人品的尊敬。
《高粱青青》是孔紫的一幅重要作品,画面表现了战争年代女游击队员救护伤员的场景,主题与情节并无新意。但作品从造型到笔墨所洋溢的质朴气息和歷史的厚重感,却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。画面给人传递的信息是平凡而诚\实的,正是这分真挚,是画面最打动人的地方,它甚至超越了技巧的完美,在人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。它不仅标志着孔紫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,而且也标志着她在绘画语言的探索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。此后,她的《青玉米》、《苞谷熟了》、《微风》以及《秋风》系列、《有云的田野》系列等作品中,玉米高粱成為画面重要的组成因素,并凝聚成一个有意味的“形象”,与画中的乡民构成相互照应的有机体,这些与人类生存相联系的植物,不仅给画面带来了丰富多变的用笔,获得了组织画面的自由,而且增加了作品的乡土气息,提升了作品的精神内涵。“玉米高粱”所具有的独特样式和符号价值,使孔紫的艺术面貌逐渐确立、清晰起来。
孔紫的作品既有南方画风鐘奇灵秀的韵味,又有北方画风雄浑坚实的气势,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她在主题性绘画与军事题材绘画创作领域倾注了全部的精力,受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和关注。在近十多年全国重要展览的获奖名单中,几乎她都榜上有名。1991年《青玉米》获《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第二届大展》铜奖,1993年《微风》获《首届全国中国画大展》银奖,1997年《秋风》获《97中国画坛百杰》奖,1999年《青春华彩》获全国九届美展银奖,2002年《儿子》获第十届全军美展金奖、文化部群星奖金奖,2004年《叁伏》获全国十届美展银奖,她的创作面貌日臻成熟。但她的嬗变也是艰难而痛苦的。每一次的创作对于孔紫来说,往往都是呕心沥血。1999年京郊的创作班,近叁个月的时间里,孔紫大部分时间是在想,处在一种殫精竭虑的状态。其他的画家进度都狠快,她却為找不到满意的创作切入点寝食难安......,直到交稿前的个把星期,她才“匆匆”落笔,这大约就是《青春华彩》的创作过程。或许有的人会在心里对她的能力產生怀疑,但我不这样认為。孔紫创作中的焦灼状态,一方面反映出对自己能力的担心,更重要的一方面反映出她对自己作品状况的不满意,渴望变化、寻求出路的紧迫心情。孔紫的画不概念,每一张画都有新的追求和想法。她的画中没有驾轻就熟的自我重復,那种生涩感却给人别样的视觉感受,我想这主要归功于她那种“痛苦”的创作经歷。而大展前的“急就章”,更显示了她文弱外表下倔强、大气的一面,看準方向就孤注一掷,全身心的投入往往换来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超越。
孔紫在开幕式上 |
中央电视台着名主持人张宏民主持开幕式 |
着名学者、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陆文虎在开幕式上讲话 |
天雅古玩城顾问杨实在开幕式上讲话 |
着名作家、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主任燕燕出席开幕式 |
孔紫的画作 |
孔紫的扇面画作 |
孔紫的扇面画作 |
孔紫的扇面画作 |
孔紫的扇面画作 |
订购热线:13391663333 联系人:刘权 在线QQ:173536549
本网站所有藏品版权归博古斋文化所有 黑ICP备1100225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