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首 页』      『艺术简介』      『个人相册』      『国画作品』      『相关评论』      『友情链接』

与时代气氛相呼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卢志学的山水画

  中国画自诞生日起,就在不断的创新中进行着自我完善。创新,使古老的具有独特的魅力中国画散发着勃勃生机。我们在卢志学的山水画中,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尊崇创新精神的,他不断地在探索如何使自己的山水画作品呈现新的面貌。

  卢志学从附中到大学都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,毕业于中国画系,学院教学继承和发扬的延安鲁艺现实主义传统,对卢志学很有影响。他师从王盛烈、季观之、钟质夫等老师,刻苦学习,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关东汉子,卢志学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着特殊的情感。他之所以选择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,正是因为出于对这片土地自然景色的热爱。这里天高云阔,四季景色变化鲜明,那些迷人的色彩在他的脑海中幻化成流淌的艳黄、火红、石青、石绿......这种浪漫的情怀和学院学习到创作方法经过不断磨合,终于在他笔下巧妙相融,形成他的山水面貌:虚实相间,彩墨交融,气势磅礴,充满激情,一片壮丽景象。

    卢志学为了能鲜活地表现关东的山水,坚持深入生活,不断外出写生收集素材,他的足迹遍及东北的千山、闾山、长白山、兴安岭......也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。他说:“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,我走遍了东北的山山水水,在感情上已经和这片黑土地完全融合在一起了。我从内心深处热爱东北厚重坦荡、热烈蓬勃的秋天,被它的每一个细节吸引、陶醉。我长期观察秋天中变幻的美景,拍摄了大量照片,画了很多写生资料,陆续创作出不少以东北的秋天为题材的国画作品,东北的秋天在我的笔下一天天生动起来。”

    卢志学坚持传统中国画“师造化”的原则,他在写生中重视对自然山水的观察与体验,并将写生中积累的素材加以提炼和升华,形成他的山水创作的个人图式。由此,他的作品既避免了直接写生容易造成的习作感、速写感,又克服了闭门造车容易出现的概念化毛病。这样,他的画有来自真山水的生动性,带有明显的关东地域特色,还具有主观创造性的图式和品格。

    卢志学早期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,辅以色彩,他运用老辣洒脱的传统笔墨功力,写景抒情。近年来,卢志学画风突变,画面以色彩为主,色调绚丽,厚实庄重。他个人绘画风格变化的动因,基于他新的艺术思考:如何使山水画创作与时代氛围相呼应,适应时代的审美趣味。山水画领域历来流传着“崇南贬北”、“水墨为上”的观念,不少画家也常常以此为训。其实,艺术语言是人的思想感情的物化,思想感情的无比丰富性决定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无比多样性。水墨与色彩,各有所长,水墨有自己的特性和趣味,色彩也有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水墨可以独立存在,也可以借助色彩来加强艺术表现力。色彩与笔墨的交融是中国画创作实践面临的挑战性课题,应该鼓励艺术家们大胆探索。五四以来,随着西方美术的引进,徐悲鸿、林风眠、高剑父等人将西方绘画的创作理念和中国绘画的意象笔墨结合,提出折衷中外、融会古今,改革中国画的面貌,在写意水墨中大胆地吸收西画写实造型和强烈的色彩,开辟了一条不同于文人画套路的艺术路径,给中国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。这无疑对卢志学以鼓励和启发,激发起他表现故乡富有鲜明色彩感的大山大水的热情。

    在卢志学的《山高水长》和《白桦林》等近期作品中,我们能看到色彩已经成为卢志学的山水画的重要手段。《山高水长》是卢志学历时四个多月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创作的巨幅画作,长6.2米,高3.5米,画面气势磅礴,景象恢宏,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象。画面上主体的群山坚实有力、巍峨连绵,以赭石为主,泛着金黄的色调,和金色大厅交相辉映,统一和谐。近处高大健硕的一排排树木,层林尽染的红叶像一道屏风,带着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;远处的山峦悠远淡然,山川间飞流直下的瀑布,悠闲自得的野鸟点缀其间,动静相宜,一派祥和向上的气象。

    《白桦林》的色彩和构图,更具民间艺术的装饰性。高高矗立的白桦树从上到下占据整个画面,在充满垂直的线条中,一条蜿蜒的小溪渐渐隐于树林深处,S型的留白使得画面多了一份生动。金黄的树叶、白色的树干,和近处绿茵萋萋的草地以及红于二月花的霜叶交相辉映,色彩在画面中发挥了基调作用,带有吉庆的气氛,仿佛五彩的民乐合奏。

    卢志学在山水画创作中一路走来,他一面用自己个人化的色彩和图式,抒发他对新时代、对故乡大自然的赞美之情,一方面不断在探索自己表现语言的完善,他前面有广阔的艺术之路。

Copyright 2008-2013   www.luzhixue.com  设计制作:哈尔滨雷盟科技有限公司
 卢志学书画艺术网 版权所有  收藏热线:18910555588
『首 页』      『艺术简介』      『个人相册』      『国画作品』      『相关评论』      『友情链接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