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首 页』 『艺术简介』 『个人相册』 『书法作品』 『国画作品』 『相关评论』 『出版著述』 『论文选读』 『友情链接』 『请您留言』
〖 论 文 选 读 〗
 


大觉空寂的游寿先生

王立民 著

 

  今年是先师游寿(1906-1994)诞辰95周年,周俊杰先生嘱我写些纪念老师的文字,正值《游寿书法集》出版,也真有些感想与同道交流。
  编辑出版《游寿书法集》是我十几年的心愿,这不仅仅因为游寿先生是我的老师,更出自我对艺术的认识和艺术良心。
1998年,蒋振立先生曾约我写过一篇介绍游寿先生的文章,刊在《现代书法》1998年第2期上。在文章中我写道:“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,回眸20世纪的中国书坛,我以为,有三位高龄书家的书法艺术在晚年达到了超然世外的化境,这就是黄宾虹、林散之和游寿先生。”
  当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纪的开元之年时,我仍然认为,黄宾虹、林散之和游寿先生的书艺境界当推为20世纪中国书坛之首。
如此大觉空寂之境界,非人力所至,而又非人力所不至者,与先生的勤奋、学养、经历及生活环境大有关系。
  第一,眼界宽阔。游寿先生早年在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研究生院读书时,随胡小石学习的专业为先秦文学、古文字学、考古学等。研究生毕业后,游寿先生主要在当时中国最高学术研究、教学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、中央博物院、中央大学、中央图书馆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。游寿先生曾说:“1943年以后,曾昭从国外回到昆明,又辗转到四川乐山李庄山中,她要打开‘善斋’一批青铜器,便找我去。在旧中国,一个研究金石的人能看到拓片,就可满足,现在能看到许多青铜器,太好了。在这阶段,我不但参与整理‘善斋’青铜器,而且还看到了留在箱库中未发表的安阳青铜器。”在李庄,游先生与学术界梁思永、夏鼐、李济、凌纯声、吴定良、向达、李方仲、董作宾、傅斯年等人共事。他们虽各搞一门,但经常开报告会,相互交流。抗战胜利后,先生在国立中央图书馆特藏组工作时,一次就向苏莹辉先生移交了自己编辑整理的金石拓片5510种,未登记金石拓片67种83幅,快雪堂帖一函五册、画像20幅。先生说:“解放后又到山东,古碑如山无人过问,也收了一些,都是好碑刻。”可以说,在20世纪的书法家中,能如此深入研究金石拓片的人是不多的。第二,用功之勤。这里的用功可分为两层意思:一为临摹之勤。先生书承李瑞清、胡小石一脉,这一脉被安徽的傅爱国教授称为“百年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”。于金石碑碣可谓本家手段,而于专业研究,与曾昭共同构写了甲骨文前后编,每编辑考证一金石拓片,必反复摹写;二为书写量之大。这种书写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,功力与浪漫的一种体现。在编辑先师书法集时,我见到了大量先生三四十年代的手稿,有笔记、题跋、诗稿、著作、教案,皆蝇头小楷,小者如小五号字一般,极似胡小石。如今哈市民间多藏有以先生手稿装成的手卷、册页。第三,坎坷一生。游寿先生前半生经历了“四二九”、“五卅”学生运动、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,解放后又经历了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。她由一名进步的青年学生、共青团员转而成为一位青年学者,学界名流,又南京而山东,山东而东北。文化大革命中,曾申请以自己身躯做原子弹爆炸试验用,可见先生万念俱灰矣。当年与游寿先生同在哈师大历史系的苏渊雷教授在《邺台瓦砚歌用竹甘泉汉瓦歌韵为陈幻云游介眉夫妇赋》中称赞游先生收藏的这块汉铜雀台瓦砚“一身饱谙沧与桑,区区哪计三分鼎”,亦在喻陈幻云、游寿夫妇经历之坎坷。第四,空寂心态。在经历了人生百般磨难之后,先生好似大彻大悟到了人生的道理。1980年我考入哈师大读书并开始随先生学习书法,这时先生常年一身青布衣裤,行走匆匆,很少与人讲话,看似乡村老媪一般。当时全国书法热潮兴起,江南、中原书坛名流已一墨千金,盛誉光辉。而游先生的生活极其平淡,除几位学生外,少与外界接触,每日读书写字而已,但字,从未卖过。而先生80岁后的字却一变臻入化境,既不像胡先生,也不像从前自己的字,却像一个孩子写的。我想这是先生人生境界的一种升华,而边远北方宁静的生活也是成就这位书法艺术大师的重要因素,但这一点似乎很少有人想到。
  如果说自卫夫人后,历史上尚未产生过超越其成就和影响的女书法家的话,游寿先生应当成为冲破这一界限者,而她的书艺成就可谓巾帼不让须眉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1年2月于松花江畔三宜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