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首 页』 『艺术简介』 『个人相册』 『书法作品』 『国画作品』 『相关评论』 『出版著述』 『论文选读』 『友情链接』 『请您留言』
〖 论 文 选 读 〗
 

李瑞清年谱
王立民 著

  1867年,同治六年丁卯,1岁
  1867年七月初九,李瑞清生于江西省临川县。李瑞清的高祖李宗瀚是清中叶著名的书法家、收藏家。李家传世所藏的金石拓片及书画,使李瑞清从小就与钟鼎及碑碣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其父李必昌,人称荣禄公,在湖南为官长达三十多年。

  按:李宗瀚,清高宗乾隆三十五年———清宣宗道光十二年(1770—1832·63岁)。江西临川人。字公博,一字北溟,号春湖。乾隆进士,道光时为工部左侍郎,主浙江学政。癖嗜金石,工诗,书法尤推崇一时。清曾国藩{1}《求阙斋日记》曰:“偶思作字之法可为师资者作二语云,时贤一石两水:一石谓刘石庵{2},两水谓李春湖、程春海{3}也。”近人马宗霍{4}《岳楼笔谈》曰:“清代学永兴{5}者,莫不兼信本以成体,以永兴中和,易失之庸也。独春湖外表冲蔼之容,内含清刚之气,平矜释躁,雅步雍华,真可谓入永兴堂奥者,书品之深,并世无偶,而安吴包氏{6}不称之,可异也。”有《湖酬唱诗略》。《清史稿》卷三百五十四有传。

  1874年,同治十三年甲戌,8岁
  李瑞清少年时,生活是很安逸的,父在湘为官,家有仆人。所以他少年时就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。他自幼就爱好文字学和绘画。曾言:“瑞清七八岁时即好观图画,书架有山海经、尔雅诸图,每夜秉烛倚几,按图而问。家大人卧床指道之,则大笑乐。”{7}又云:“瑞清幼习训诂,钻研六书,考览鼎彝,喜其瑰伟,遂习大篆,随笔诘屈,未能婉通。”{8}李瑞清幼时就受到忠贞报国思想的影响,为以后不事二主的行动打下了思想基础。“荣禄公幼为讲文信国、史忠正殉难事,公蹙默。移时问曰:‘何时又易朝耶?’荣禄公呵之曰:‘我朝享祚正长,安所得此不祥语。’公对曰:‘儿固愿师文文山、史可法耳。’荣禄公心默许之。就传独喜诵汉文又潜治说文、三礼公羊何氏学。”{9}
  1875年,光绪二年丙子,10岁
  在10岁左右,李瑞清开始习书,以鼎彝始。

  按:李瑞清在《与研青论书书》中说:“书学虽小道,贫道习之几四十年,以笔性沉,而质又驽下,年垂五十,尚无所成。”

  1884年,光绪十年甲申,18岁
  这一年“中法战争”爆发,李瑞清的父亲李必昌“从征越南事”。在“中法战争”爆发以前,湘系曾纪泽{10}主张战,淮系李鸿章{11}主和。1882年(光绪八年)曾纪泽向清政府建议七条办法解决越南事件,李鸿章逐条驳斥,实是湘、淮两系矛盾之争。其因,“第一,曾纪泽修改俄约{12}成功,声望大增,他(李鸿章)怕湘系有人夺取他的外交上地位。第二,他怕得罪法国,决心出卖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。”{13}当时清政府不采曾氏建议,而是信任李鸿章。1884年,李鸿章瞒着清政府秘密通知淮系军阀两广总督张树声、广西巡抚潘鼎新自动撤兵,以图达到让法军消灭黑旗军(刘永福){14}在越南的抗法力量。清政府察觉,给李鸿章“传旨申饬”的处分,并转为支持湘系主战派,布置对法战争。李必昌为湘系官吏,在这时被调往越南前线。
  1886年,光绪十二年丙戌,20岁
  李瑞清在《玉梅花庵书断》中言:“弱冠学汉分。”
  1887年,光绪十三年丁亥,21岁
  这一年的八月六日,李瑞清的第一个妻子余梅仙去世。李瑞清幼年即随父亲居湖南,湖南武陵人余祚馨将女儿许给瑞清,但未成婚就逝世了。余公对李瑞清甚为看重,将六女余梅仙嫁给李瑞清,婚后第三年又以难产卒。余公又以七女嫁瑞清,然又卒,“公遂鳏终身,更字梅痴,以志隐痛”。{15}李瑞清与余梅仙的感情最好,在亡室余梅仙墓志铭中写到:“梅仙性痴憨如婴儿,既嫁犹不任妇事,然能明大义,无妇人琐琐状,与筑里以诚质。鲜文,然能邕勰无闲言事,余尤笃谨。余性素褊急,偶毫毛拂余意,则诘责不少怒。梅仙益敬顺,未尝几微违忤。方梅仙之适余也,以甲申时,吾父从征越南边事,多警母夫人,忧郁时形诸颜色。梅仙每见则惶惶不自安,必思得母夫人欢,然后已尝易服作男子装,登堂拜母。母惊起,以为他客,既而梅仙笑,母知亦笑。又或诵稗官小说及古今忠孝行事以遣之。”在这一年,李瑞清父李必昌调任云南,先是李瑞清的弟弟阿筠随宦桂林,接着李瑞清也来滇拜桂林知府秦文伯为师学习文法,转而受业于皖南观察使者赵仲及黄周铁。
  1891年,光绪十七年辛卯,25岁
  这一年,李瑞清在武陵县入试,中副榜第一。武陵学界认为李瑞清是“冒籍”,以此攻讦。“公毅然去之曰:‘是区区,何足争议。’始寝。{16}”

  按:清朝科举制度规定每年每县县试生员,各有一定名额,只许本县籍儒生应考。凡寄籍在其他省县的,亦必须回原籍应试。李瑞清的父亲荣禄公在湖南任官达三十年,曾摄武陵县令,瑞清的岳父余祚馨也是武陵人。想李家在武陵县很有势力,或是久居湖南为考试方便,李瑞清才在武陵入试。但这次考试终在武陵人的攻讦下而无效。

  1892年,光绪十八年壬辰,26岁
  李瑞清在《玉梅花庵书断》中说:“年廿六始用力今隶、六朝诸碑靡不备究,尔后始稍稍学唐以来书……每临帖以碑笔求之,辄十得八九。”
  1893年,光绪十九年癸已,27岁
  李瑞清在家乡江西临川入试中举。
  1894年,光绪二十年甲午,28岁
  李瑞清与曾熙{17}一同入京会试,联捷成进士,“公应试文,渊懿朴茂,人多不能句读。会试房考官华公辉曰:‘此必吾乡李某也。’榜发,主司同为国家庆得人。公书初习篆籀、汉魏,唐以后书无不似,独不善院体,因留殿试”{18}。“当得状元,公性憨习,倦已跣足登床作小儿舞矣。”{19}与曾熙住在一起,“每作书,必各出相示,议论以为乐”{20}。
  1895年,光绪二十一年乙未,29岁
  李瑞清参加乙未殿试,获二甲朝考一等,选庶吉士。后因思念母亲而告假还乡,刚到家,就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,李瑞清“堕舆下,踊抢呼几绝,哀毁过性”{21}。

  按:蒋国榜在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中记载:“乙未殿试,对策书多通假景。皇帝疑策中长治字作常,常熟翁文恭{22}公奏曰:‘长常声假,如长沙郡本作常沙也’。”
  1899年,光绪二十五年已亥,33岁
这一年,李瑞清随父亲到了云南,当时他的生活是比较安逸的,他恣意图史,歌赋秋江,当地文人墨客争相传诵,李瑞清也以此引为天伦至乐。李瑞清的文赋不仅文词高雅古厚,同时也阐述了他为政的思想。比如在《日赋》中,李瑞清借相如的嘴,说出了帝王如太阳一样,“炳其明,煦其温则天下君;丧其明,失春则天下焚”的统治思想,作为封建士大夫来讲,是比较开明和正直的。同时,李瑞清赞同相如的说法,日月阴晴,是一种自然现象,表现了李瑞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。在《梅花赋并序》中,李瑞清写到:“李子闲居,隐几假寐,梦游乎上帝之宫。构以水精,络以流离。出霄汉之上,俯而视之。云气青冥,万里茫茫。岱华衡霍,若丘垤焉。帝饮以金露琼浆,且予之玉馆于蓬莱之巅。积冰峨峨,是垂若瓮月大。于四马之车轮回顾己身,,忽化为梅,既寤所坐,犹向之处,因感而赋之。”李瑞清把自己视为梅花的化身,并号梅庵、梅痴,比喻自己在封建社会即将消亡和已经灭亡之际,自己在道德品质上不同于封建官吏的一面:“挺贞固之亮节兮,支之孤芳,志清洁而纯粹兮;枝连卷而纵横,参天地而独立兮。”
  1901年,光绪二十七年辛丑,35岁
农历正月,李瑞清的父亲李必昌退养长沙。李瑞清侍奉父亲由贵州返还湖南,在湖南境内见梅花一株,孕根危严,霜霰弥天,微花四秀。李瑞清慕其贞而恰其温,作《拟宋广平梅花赋并序》。此时,李瑞清尚未入仕,可以说并不是像一些官宦子弟那样少年得志。这和他那种“不受令于严威”的性格有关。但他并没有对仕途感到失望,在此赋中他以赋言志,以梅喻己,写到:“伊嘉卉之挺生厉岁,暮而始妍。”“哀群葩之易零,异松柏之自全。”体现了李瑞清企望一种中国传统文人高洁的生活理想。这一年,其父病逝。

  按:李瑞清父在湘为官30余年,其家眷亦在长沙,1899年,李瑞清又随父到了云南。从此,父子经常往来于滇、湘之间。李瑞清在《滇南道中》一诗中言:“去岁端阳燕市里,今岁端阳黔道中。滇湘迢递三千里,无奈榴花照眼红。”李瑞清对父母所尽的孝心,可以说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。他母亲在世时生病,李瑞清就曾“割股”,想用自己的痛苦乞求上天来使母亲痊愈。1899年秋,父亲荣禄公的麻痹症加重,李瑞清又割臂焚香,以求父病痊愈。1901年荣禄公退养长沙,旧病又发,李瑞清则又割股求天,以致到了使自己无法行走的程度。可见,李瑞清的孝父母和以后的忠君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。这种思想与他从小所受到的封建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,同时也是他秉性憨直的表现。

  1902年,光绪二十八年壬寅,36岁
  云贵总督魏威肃聘李瑞清到书院主讲《大学》。
  1903年,光绪二十九年癸卯,37岁
  云贵总督魏威肃调任两江总督,纳李瑞清为其幕僚。
  1904年,光绪三十年甲辰,38岁
  三月,李瑞清作《魏母吴太夫人六十寿序》。这一年,李瑞清登黄山“观澜沧海”,于书法“忽有所悟”{23}。
  1905年,光绪三十一年乙巳,39岁
  李瑞清“改官道员,分发江苏。9月2日,由于袁世凯、张之洞合奏立停科举,谕令自丙午(1906年)科为始,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。江苏总督周馥建立了“师范传习所”,委李瑞清为总办。李瑞清的叔祖李联曾受曾文正所聘主持钟山书院,所以众人慕李瑞清为教育世家、贤达之后而来,一时间传习所学子甚多。后任“三江师范学堂”总办。
  1907年,光绪三十三年丁未,41岁
  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。

  按:两江总督张之洞1902年创建“三江师范学堂”,1905年由两江总督周馥改为“两江师范学堂”。在这期间,李瑞清曾三次任江宁提学使,负责高等教育,但始终没有离开过“三江师范学堂”和后来的“两江师范学堂”。并亲赴日本考察教育,在改革教育体制等诸方面成就卓然。1907年,他第一次在中国的高等师范学堂“三江师范学堂”开设了容纳中西美术教育和中国传统的书法教育的“国画手工科”。国画手工科连开两班,约造就师资五六十人,毕业后分布在苏、皖、赣、浙、湘、粤、川、晋及北京等中学和师范学校。

  1908年,光绪三十四年戊申,42岁
  7月14日,李瑞清作《陈母富太宜人寿序》。
  1909年,宣统元年己酉,43岁
  1910年,宣统二年庚戌,44岁
十二月书《尉夫人墓碑》,后落:“赐进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署江宁提学使江苏候补道临川李瑞清书。”整篇师法《郑文公碑》。
  1911年,宣统三年辛亥,45岁
  辛亥正月二十六,李瑞清的老师皖南观察使赵仲六十华诞,李瑞清作《赵仲夫子六十寿序》,赞其功业。
  这一年的7月17日至8月2日,李瑞清到北京参加“中央教育会”。10月10日武昌革命军起义,接着革命事起,东南大震。11月南京战事紧急,李瑞清授江宁藩司。12月2日,南京光复。12月6日,江苏军政府都督到南京上任,请李瑞清出任新政府顾问。李瑞清说:“清本亡国贱俘,难与图存”,“赞扬盛化,宣布和风,非清才力所能供给”{24}。又说:如“必相迫肋,愿甘沸鼎{25}”。他将藩库中十万两黄金及“两江师范学堂”清册交给当地的父老缙绅,便黄冠道服而去。
  1912年,民国元年壬子,46岁
  李瑞清携眷居于上海三牌楼吉祥里对巷,开始了他的卖字生涯。这一年,李瑞清所作诗赋很多,但大都表现着一种悲观的情绪。如在诗《归途》中写道:“愁立江亭晚,萧萧闻野歌。”在《沼微凉作此奉谢》中写道:“愧无济时策,空作尚书宾。”虽应友人之邀游西湖及莫愁湖,但终不忘自己是“偷生伏穷巷,久与人世绝”。(《与俞恪士前辈泛舟西湖作》)“斯世本无欢,安知古人愁。”(《游莫愁湖》)这一年的冬天,李瑞清贫病交加,连写字都没有气力。他的一位十八岁的侄女,因病无钱医治而死。原“两江师范学堂”的几位学生节衣缩食,集资寄奉,使李瑞清十分感动。
  1913年,民国二年癸丑,47岁
  作《癸丑暮春小兰亭集诗》:“怀罪亡海,心咎焉能禊。未理山阴棹,且展兰亭会。华茵列绮筵,清歌动烟濑。虽乏峻岭观,积石亦。竹密露愈净,林深昼常。花气晚阴,微阳不成霁。云影送逶迤,芳甸浮空翠。嘉游集群彦,今古岂殊致。安知癸丑春,非复永和世。修短随化尽,荣萎本相代。素抱委蒿莱,消摇羁勒外。适已聊一欣,万事毕此醉。”
  这一时期,李瑞清除爱梅以外,多以松柏自喻,以示高洁。现录三首如下。《题画松》:“孤根幽姿,群卉自荣萎。霜散生素空,高岩耸寒翠。”《自题画松》:“我闻所南翁,画兰不画土。哀哉孤臣心,脉脉向谁语。余亦寥落士,怀罪海滨处。写此老松枝,思之泪如雨。不能化龙飞,后雕何足数。”《自题画松便面》:“孤根幽岩,坐视时运易。不能回岁寒,后调复何益。”这期间,李瑞清经常咯血,半身手足麻痹加重,股臀间又生一大痈,苦不可言,常夜不能寐。
  1914年,民国三年甲寅,48岁
  李瑞清移居上海后,社会各界曾多次请他出任一些团体领袖,均被拒绝,然对乡人请他主修临川县志之事,却欣然接受。约在1914年,他回乡义务工作,并作《临川志局采访布告》,曰:“自古一代之史,曷尝不求方志野乘以备其采辑乎。周礼小史,掌邦国之志,外史掌四方之志。职方氏掌天下之图,以辨邦国。孔子得百二十国宝书,约其文词,去其烦重,以制春秋。其后,尝欲言夏殷之礼,之杞宋而文献。无征乃欢而罢,无征不信,盖其慎也。临川旧为临汝,汉和帝时属豫章群,至隋改临川郡,为抚州临汝,始名临川焉,赵宋以来,俊飙起,遂为天下著县。然山川图经人物风俗载籍多阙,学者靡得而稽。《太平御览》寰宇记,颇采取刘宋荀伯子《临川记》,而其文又略不具。唐宋之际,代有作者,其书皆散轶不传。《永乐大典》洪武抚州志多载赵宋赵善誉、屠雷发二志,其书藏在中秘,世人莫得尽窥也。临川县志之兴,实始胡亦堂,网罗旧闻,考定山川。自李绂搜残补轶,条理斐然,成于纪大奎。亦堂据邑人傅占衡临川记为书志成,携傅书去莫可考。李绂素称博学,明掌故,尝撰《江西补志》、《抚州续志》,书虽未成,其所综缀宜多。大奎习易通天文,尤喜言灾异,于星野经纬之图当有所删订焉。盖一书之成历岁一百有四十,中经三贤始称完备,若斯之难也。同治庚午各直省有通志之编院,司下檄府县采取新志,又颁条例,知县童范俨承牒集邑中耆宿名儒,授馆食,给笔札,是时粤冠初平,年久事繁,不及一载,炳焉成书,何其速也。自庚午以来,于今四十余年矣。同人谋更修辑,以续前书,其有仕宦为吏之政书,闭门隐居之述作。孤忠高义至孝苦节,草木瘗荒山断碣,聘员咨访愿以相闻。其目列左。”
  李瑞清接着列其“事实”、“遗书”、“学校”、“职官”、“地理”、“水利”、“金石”、“物产”、“异”、“祯祥”等诸条目。
  1915年,民国四年乙卯,49岁
  这一年曾农髯来上海鬻书{26},李瑞清作《衡阳曾子缉鬻书直例引》{27}:“衡阳曾季子,名熙,湘学士,所称子缉先生者也,美须髯。晚自号农髯,长于余六岁。昔年同宦京师、同学书,余喜学鼎彝、汉中石门诸刻,刘平国、斐岑、张迁、礼器、郑道昭、爨龙颜之属,自号北宗。季子则学石鼓文、夏承、华山、史晨、太傅、右军、大令,尤好鹤铭、般若,自号南宗,以相敌。余时颇自负,于时贤书无所可否,独好季子书,以为有晋人风。季子亦独喜余书,每作书必各出相示,议论以为笑乐。后,余出官江南,曾季子以太夫人老病归故山,以侍母不相见者七八年。辛亥国变,余黄冠为道士,鬻书作业,偷活海上。今年八月曾季子出游西湖,远来视余,余因止之,留沪上以鬻书,曰:髯昔不能以术取卿相,没人财帛以自富,今又不能操白刃以劫人,为盗贼称豪杰,直庸人耳。今老且贫,犹欲执册奉简,口吟雅步,称儒生高言孔孟之道,此饿死相也,饿死常也。人方救国,髯不能自保其妻孥,不亦羞乎。且富者人之性情,所不学而俱。欲者也,语云,求食者牛不如鼠,鼠不如虎,何也?牛服田力耕以劳易食。鼠则窃处仓廪,无人犬之忧,长养其子孙。虎居深山据大谷,上捕飞鸟,下瞰野兽,何求不得焉。髯力不如虎,巧不如鼠,吾与子其为牛乎。鬻书虽末业,内无饥寒之患,外无劫夺之忧。无捐金之事,操三寸之觚,有十倍之息。所谓不赍贷之子钱,以劳易食者也。太史公曰:富无常业,货无常主,卖浆小业,张氏千万,削薄技,郅氏鼎食。它日吾与子起家巨万,与英美巨商之主者,埒富亦其常也。曾季子捧腹大笑曰:‘敢不如子言。’因为定其直以告世之乞先生书者。”
由以上可见李瑞清与曾农髯相交甚厚。后来曾农髯书名大振,与李瑞清有“南曾北李”之称。
  这一年,上海震亚书局为李瑞清出版了《玉梅花庵临古》。李瑞清书名为海内外推崇,这时以其声望向世人推荐曾熙,为曾日后在书坛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。是年,李瑞清书《玉梅花庵临古自叙》,此叙以篆隶用笔融于行书,于行草中得见金石之气,甚为难得,叙曰:“人来辱书并垂示贫道所临各帖,但原本悉画有乌丝栏,其中或有用铅笔画者,故未印出,再印宜亟补之。又吾兄欲更印拙临六朝各碑,近致力钟鼎,隶课少辍矣,从前课本多为家中子弟及亲友携去。此节临四种,亦日本人乞求者尚精,可先印也。更有一事奉商,泰山经石峪金刚经,包慎翁所谓与鹤铭相近,渊穆时或过之者,此实与匡刻经诵同一派,其布白用笔直从虢季子白盘、曾白10出,六朝大字第一也。自来苦其字大,只有取数字集为联者,能缩印如酒杯大便于临抚,海内书家必争购之,足下其有意乎?贫道藏有墨拓精本全分可假印也。近日学六朝碑石者飙起,然学六朝须从篆隶入,乃非伪体。能更印有名钟鼎汉碑数种,尤可以倡明书学,开风气也。纳上拙临张迁课本,如可印之,幸自酌。挹芬吾兄足下,清道人顿首,初三。”在这里,李瑞清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书学思想,即“学六朝须从篆隶入,乃非伪体”。他在“题临郑文公碑”中道:“分行布白摄墨蹲锋直当于散氏盘求之。不知篆隶而高谈北碑,妄也。”成为这一金石书派所尊从的重要原则,此后这一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胡小石、游寿,无一不精研篆隶,并达到了所处时代的高峰。
  1916年,民国五年丙辰,50岁
  李瑞清作《与研青论书书》:“顷承垂询学书之法,书学虽小道,贫道习之几四十年,以笔性沉,而质又驽下。年垂五十尚无所成。然其门径亦略窥矣。吾子学颜书者也,则请为吾子言颜书。鲁公初学褚登善,又从张旭问草书笔法。以贫道窥之,大约繇登善孟法师碑(孟法师师唐邕写经)。而悟文殊般若繇,文殊般若而悟夏承碑,此其迹灼然也寻者也。故鲁公诸碑全师夏承,顿挫更参虢季子白盘、兮甲盘之篆法(以鲁公东方篆额观之,其学兮甲盘笔法自见),又学焦山鹤铭,余昔曾见杨海琴所藏宋拓中兴颂全似鹤铭笔法,包慎翁亦云曾见宋拓八关斋亦绝似鹤铭。鲁公论书又云折钗股,何如屋漏痕,此鲁公以篆变褚之说也。折钗股,褚法也,而鲁公以篆法变之。此古人学古之法,如郑康成注毛诗,多驳毛说也。鲁公书碑,其法家大约全师汉碑,后人视之,但觉肫。其实鲁公目无晋人也。鲁公之书学源流大约如此,然其书唐时不张,至宋乃大行于世,宋以书派几以鲁公祧右军矣,宋四家除山谷外,无不学颜者。蔡君谟师鲁公阴柔之品而化,以万安桥记出于中兴颂并形质未化,东坡师离堆记画像赞,米南宫师放生池(群玉堂有米南宫临放生池碑帖)至元赵子昂曾见其用鲁公送蔡明远叙笔法,逮明董文敏则终身用偃笔,不能出多宝塔范围也。本朝学颜者,首推钱南园先生,南园繇鲁公告身悟入,后来功力极深,直欲直接鲁公其笔法尤多发明,惜其年未至六十,但少变化,未别开门户耳。何贞翁以黑女化颜为空,晚年更参以篆籀。贞老高人不衫不履,无复鲁公严正之概。书学虽小道然实如其人耳,吾子学颜书,盖更师其人则千古之学颜书者莫如吾子矣。”其中阐发了颜书之来源及颜书对后世的影响。
  1917年,民国六年丁巳,51岁
  这一年,李瑞清聘胡小石为其家庭教师。“丁巳五月(张勋)复辟事起,授(李瑞清)学部左侍郎。”{28}

  按:吴白先生在《胡小石书法选集》前言中说:“(胡小石)自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一九年,曾在上海为其(李瑞清)家庭教师,朝夕相处,亲得指授。”而胡舜庆先生在《“黛色参天二千尺”———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》中说:“1918—1920年三年中小石先生在上海李瑞清寓所任家庭教师,得以朝夕晤谈,并饱览李瑞清家藏历代碑帖金石拓本及书画名迹。”两文在时间上有差异,故录此以供参考。

  1918年,民国七年戊午,52岁
  这一年仲秋,李瑞清书《寄禅禅师冷香塔铭》,此铭取法《嵩高灵庙碑》而有自己独特的风貌。
  1919年,民国八年己未,53岁
  张大千由曾农髯介绍拜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。是年腊月题张二水书:“此张二水手书孟诗。二水在当时与黄石斋、倪鸿宝两先生、王孟津尚书齐名。黄倪前后殉国,大节炳天壤。二水与孟津士林,羞称之,然其书与孟津实工何减。黄倪特以其人耳,由今观之又岂可丑乎,况更能书哉,犹为贤己。”四月下旬书行楷《书郑大鹤山人尺牍册子后》。其中李瑞清借郑大鹤山人之嘴,讲到:“鬼附势幕利实甚于人,奉足痔,伺其喜怒而左右之。故富人博,常胜也。即其人一旦失势丧财,则群起揶揄之相引去;若暴富家及新得官者,则群鬼集矣。其言鬼敬忠孝悼节义者,妄也。苟遇其人辄纷纷鸟兽散,以为不祥人也。鬼尚白,然喜衣黑,衣好时妆。袁世凯时,争为袁世凯妆;黎元洪时,争为黎元洪妆,随时势转移,莫能定也。”这一年十二月,李瑞清书《跋全椒积玉桥残字宋拓本》:“全椒积玉桥故老相传汉初已有桥,近圮,吴佩之朱理真拓之,以示江退公先生,先生大惊,以为有汉魏遗矩,乃命其门人盛峻居及其子兆沅于乱石剔藓搜拓之,得七十余字,繇广文汪先生以拓本来,其用笔古厚浑朴,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,如归为让坐知凤等字是也。然字略带行押,如律良等字是也。当梁人书鹤铭书势亦带行押体,况文本千文,当时周兴嗣初奉敕为千文,或民间盛行以之记石数耳。己未十二月清道人。”

  按:清道人与郑大鹤情谊甚厚,郑逸梅《艺林散叶荟编》言:“郑大鹤晚年贫甚,欲以旧拓本百余幅售之李梅庵,皆细字密题,余纸或画佛像及山水,精妙可喜,梅庵亦囊涩无以应。”《书郑大鹤山人尺牍册子后》中有“鬼尚白,然喜衣黑,好时装。袁世凯时争为袁世凯妆,黎元洪时争为黎元洪妆,随时势转移,莫能定也”句,但在刊印《清道人遗集》时将此句删去。

  1920年,民国九年庚申,54岁
  是年8月上旬,李瑞清应日本书画会之邀,临写了《嵩高灵庙碑》、《郑文公碑》、《石门铭》、《司马景和妻碑》四幅作品,使日本朝野为之轰动,称李瑞清为“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”。{29}农历八月初一(公历9月12日)李瑞清病逝。“曾公熙、弟子胡光炜(小石)襄治其丧尤劬,前安徽巡抚冯公煦等联名奏请予谥文洁,众以公遗爱在江宁,挽葬牛首。曾公严寒犯冰雪为公卜兆,既葬复于牛首雪梅岭罗汉泉旁,筑玉梅花庵以祀公其高谊不减。”{30}
  《清史稿·列传·文苑三》有传:“李瑞清,字梅庵,临川人。光绪二十年进士,选庶吉士改道员分江苏摄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。宣统三年武昌乱起,江宁新军亦变,合浙军攻城,自总督张人骏以下官吏咸潜遁。瑞清独留不去仍日率诸生上课如常。布政使樊增祥弃职走。人骏电奏以瑞清代之,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、助城守,设平粜局赈难民。城陷,瑞清衣冠堂皇矢死不少屈,民军不忍加害,纵之行。乃封藩库以与籍属之士绅,积金尚数十万也。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,粥书画以自活。瑞清诗宗汉魏,下涉陶谢;书各体皆备,尤好篆隶。尝云谓:作篆必目无二李、神游三代乃佳。丁巳复辟授学部侍郎,又三年卒谥文洁。”

  1997年6月于三宜阁

 

注释:
{1}曾国藩(1811-1872),字涤生,湖南湘乡人,曾任两江总督、钦差大臣,卒谥文正,善书,其字以刚健端整胜。有《曾文正公全集》。
{2}刘墉(1719-1804),字崇如,号石庵、青原、香严、日观峰道人,山东诸城人,官至吏部尚书,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,卒谥文清。书名满天下,其书用笔厚重,貌丰骨劲。有《石庵诗集》。
{3}程恩泽(1785-1837),字云芬,号春海,安徽歙县人,累官户部右侍郎,善书画,工篆法,笔力尤壮。有《国策地名考》、《程侍郎遗集》。
{4}马宗霍(1897-1976),近现代书学史论家,著有《书林藻鉴》。
{5}虞世南(558-638),唐初书法家,字伯施,越州余姚人,贞观七年授秘书监,封永兴县子,八年进封县公,故后人亦称虞秘监或虞永兴。
{6}包世臣(1775-1855),字慎伯,晚号倦翁,安徽泾县人,官新喻知县。有《艺舟双楫》。
{7}《清道人遗集》第130页《王上宫白描十八学士图跋》。
{8}《清道人遗集》第265页《鬻书引》。
{9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10}曾纪泽(1839-1890),字刚,曾国藩长子,湖南湘乡人,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,复出使英、法、俄等国,回国后任海军衙门帮办。著有《中国先睡后醒论》,主张先强兵后富国。
{11}李鸿章(1823-1901),字少荃,安徽合肥人,清末淮军军阀、洋务派首领,累官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掌管外交、军事、经济大权。
{12}1880年(光绪六年),清派驻英公使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钦差大臣,交涉改约。俄海军到中国海面示威,清廷调湘军旧将曾国荃守山海关,鲍超驻昌黎一带,刘坤一守长江,只派淮军担任津沽一路,以示决心一战。沙俄与土耳其战罢,欲事休息,乃于1881年(光绪七年)重订中俄条约,中国收回一些土地和权利,对俄赔款增加为九百万卢布。
{13}范文谰先生《中国近代史》上册。
{14}刘永福(1837-1917),字渊亭,本名业,广西上思人,雇工出身,早年参加广西天地会起义,后组织黑旗军抗法。在中法战争中被清军收编,成为近代史上的抗法、抗日名将,累官广东南澳镇总兵。
{15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16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17}曾熙(1861-1930),字子缉,又字季子,号俟园,晚自号农髯,湖南衡阳人,善书,自称南宗,与李瑞清有“南曾北李”之誉。
{18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19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20}李瑞清《衡阳曾子缉鬻书直例引》。
{21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22}翁同和(1830-1904),字叔平,号松禅,晚号瓶庵居士,江苏常熟人,同治、光绪帝师,仕至工部尚书、军机大臣,卒谥文恭,以书法名于时。有《翁文恭公日记》、《瓶庐诗文稿》。
{23}李瑞清《鬻书引》。
{24}李瑞清《与程都督辞顾问官书》。
{25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26}曾农髯《悼大鹤山人》中曰:“乙卯予来沪上粥书。”
{27}《清道人遗集佚稿》。
{28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
{29}曹工化《步趋古碑亦开新———读李瑞清〈寄禅禅师冷香塔铭〉及其他》。
{30}蒋国榜《临川李文洁公传略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