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首 页』 『艺术简介』 『个人相册』 『书法作品』 『国画作品』 『相关评论』 『出版著述』 『论文选读』 『友情链接』 『请您留言』
〖 论 文 选 读 〗
 


砚边琐谈

王立民 著

  一个人书风的形成、书艺上的成就是多种因素促成的。从书法家这个群体角度讲,有很多是带有共性的东西,但在共性中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,这就是个性。一个人先天的性情和后天的塑造,会成就一条独特的书学之路,别人的路子只能与其相近,而决不能重合。

  一、师承

  游寿先生说过:“书法既然有法,就必然要有师传。”讲的就是师承问题。我是1965年上小学的,刚上了一年,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,我就读的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小学停课了。当时社会上很乱,到处是游行、武斗。妈妈不让我们上街,就在家里的旧书中找出颜真卿的《勤礼碑》,指导我临习。
  我家祖籍山东蓬莱,高祖王瑛曾任登州府道员,后来举家迁到吉林扶余,家族中的青年人大都在北京、沈阳和长春读书,然后到各地教书、为官。我刚懂事时,记得家中的字帖和古书很多,可文化大革命越搞越“轰轰烈烈”。父亲因祖上的“出身”而被隔离审查。家里的书大都被当成“四旧”抄走,只有散落的几本王羲之、怀素、颜真卿的字帖成了我日课的课本。后来,因为我会写“毛笔字”,每有抄大字报的差事,都会派给我,我也偷偷地有意识地在抄写中体会用笔用墨的神奇。这就是我少年时期受到的书法教育和训练。
  1978年末,我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哈尔滨,在哈尔滨市和兴百货商店做美术设计师。当时文革刚刚结束,百废待兴,但人们的思想还带有文革时的阴影,那时出版的碑帖,编者恐其内容有宣传封建思想之嫌,所以只印一些选字本。即使是这样,我每买到一本碑帖,对每一个字都认真临习、比较。我做美术设计师,写字画画是业务学习,笔墨纸砚又都很充足,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书画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。回首一想,我非常羡慕今天习字的青少年,一起手就有这么多的资料可供学习。
1980年,我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系,我和同学们组成校学生书法协会,在游寿、周齐、王大安先生的指导下开展活动。后来成立了黑龙江省大学生书法协会,我被大家推选为第一届主席。大学毕业后,我又留校在哈师大美术系执教书法。可以这样说,师事游寿等三位先生,使我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上产生了质的飞跃。
  那时,游寿先生为我列出了一系列必临碑帖目录,如《大盂鼎》、《毛公鼎》、《礼器碑》、《张迁碑》、《郑文公》、《张猛龙》、《瘗鹤铭》、《石门铭》、《张黑女》等等,也借给我一些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。这使我的眼界大开,由三代到民国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;从帖学到碑学有了更理性的认识;于碑学之中各流派有了更细微的体会。
  由盲目地学习到系统有目的地研究,我深感师承的重要。
  因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遗存浩如烟海,从何下手,沿着什么路子前进,对于一个学书者是至关重要的。开始习字时,往往由于自己阅历和知识的局限而无所适从,如果有一个高明老师指点,就会解决以上的问题,所以康有为讲学习书法必须有“通人”指路。
  游寿先生的书法师从胡小石,胡小石是李瑞清的高足,从李瑞清到游寿先生,从书法理论到书法实践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体系。李瑞清、胡小石、游寿,加之李健、张大千、吕凤子、侯镜昶、吴白等皆为集大成者,眼格都很高。游寿先生一生置身于书道中,与诸位师友相互熏染,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。游寿先生的书艺是在继承了李瑞清、胡小石书学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成,加之自己的学养,故对问题认识很深、很透彻。在游寿先生的指导下,从24岁开始,我踏上了“金石书派”这条道路。
  “金石书派”几代人在书学研究上各有侧重,如李瑞清对篆书有专论,胡小石对汉碑有专著,游寿对北碑研究得比较深入。当然,对于其他方面,每个人也有很深入的研究。不管他们研究得多么广泛,多么深入,一百余年以来,这个书派历代的诸位书家都高举着李瑞清树起的旗帜,这面旗帜就是“求篆于金、求隶于石,神游三代、目无二李”。

  二、性情

  除去师承之外,性情是形成一个书家书风的重要因素。人的性情(不是表面的,指本质的东西)有耿直、大气、委婉、细腻,这里没有好坏之分。一个人性情耿直,就说性情细腻的人不好,这不对,反之亦然。这个宇宙是极讲平衡的,有冬就有夏,有白就有黑,有男就有女,有老就有少,有甜就有苦,有香就有臭,但都有它生存的理由和条件。不同的性情决定了你崇尚书风的不同。比如性情耿直大气的人比较喜欢朴拙一些、大气一些的书风,性情委婉的人比较喜欢流美一些、精巧一些的书风。但也有相反的,那是特例。
  我的性情是和北方相联系的。我生活的哈尔滨,建市才100年,这里是肃慎、东胡、貊、鲜卑、室韦、契丹、金、蒙、满各族生息、繁衍的地方。先后有鲜卑、女真、契丹、蒙、满等民族逐鹿中原,建立了北魏、金、辽、元、清政权。这里的民族强悍、野性,渔猎为生,富有传奇色彩。哈尔滨一百年前只是一个围绕在松花江岸边的晒网场,这里的人崇尚骑马射箭。近代有了中东铁路,“晒网场”变成了一个移民城市。在这里,可以找到欧洲任何一种形式的古典建筑。俄国十月革命以后,失势的白俄贵族大量涌入哈尔滨,我记事的时候,我家住的就是俄式院落,很多邻居都是俄国人。所以,这里是以土著文化(萨满文化)和外来文化相融合的一种边疆文化。虽然现在哈尔滨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大都市,但这种文化的本质还没有改变。
  高中毕业后,我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屯垦戍边。这里是由黑龙江、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中国著名的三江平原,小兴安岭东南麓的余脉在这里形成了一处处的丘陵。我们在这里用大机械开垦着黑土地,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这里的草原上放牧。骑着马、挎着枪,放着无数的马群,过着原始而单调的生活,真有一股回归远古和自然的味道。在4年的“屯垦戍边”生活中,这里的大农业、大荒原、大草原的神灵像一股浓浓的血液,注入到我年轻的生命中。
  北大荒真大,当我在草原上放牧时,只有天上的云、地上的草和马群,其余什么也不在你的视野之内,天地间仿佛就你一个人一样,心中广阔得很。至今,我还时常怀念着那种情感。
  人与生俱来的秉性、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一个人的性情,一个人的性情决定了他的书风。
  但人的性情是在不断提高、完善的。如人的耿直,可以是粗野,也可以是忠直,更可以是大智大勇。所以,需要不断地修养自己。
  修养自己的第一要素是要有榜样。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古之先贤乃是一面镜子。了解先贤的生平、思想、业绩,用以严格要求自己,刻苦努力,不是一定要达到先贤的地位和名气,主要是学习先贤们的“道”和“德”。
  第二要读书。读书是一种追求、一种选择、一种乐趣。要有目的地读书。书读得多了,气格也就高了,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入了。现代社会的传媒很多,可以通过电视等得到更多的信息,但这些与书都无法相比。书可以使人长时间地停留在某一句话或某一段落上,去思索、去分析。所以,书更可以使人发挥自己的智慧。
  第三要有时代气息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息,这种气息应是这个时代的主流、先进的思想意识。时代气息与怀旧情愫不矛盾。怀旧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,同时也是一种反思。但这些现象的本质和目的就是推进社会的前进,所以,一个人也好,一个人的书风也好,一定要有时代气息。

  三、碑帖

  碑学与帖学是书学范畴中的两大体系,明朝以前只有碑而没有碑学,虽然有人如李邕的字吸收了很多碑的营养,但还称不上碑学。有清一代阮元、康有为等人力倡碑学,身体力行,又有何绍基、赵之谦、李瑞清等人的合力驱使,使碑学这艘巨轮乘风破浪,一往无前,今日势头不减。
 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书坛碑学大师,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此宗,李瑞清以后诸家对金石摩崖皆有著述,然世人更注意到,这一书派的书家与其他碑学书家不同的是,不仅习碑、而且学帖,碑帖并究、以碑化帖。这是以往碑学大家所没有顾及的。李瑞清的行草书多从二王及王铎而来,胡小石以碑之笔法习二王及黄山谷,游寿先生则是注重从碑的行书用笔及黄山谷、米芾书中求其翻飞笔意。
  总括李瑞清、胡小石、游寿诸家的行草书,有以下几个特点:第一,以二王为宗;第二,以具碑学特点的黄山谷、王铎等为学习对象;第三,在碑的行书用笔中求其草情隶意。
  第一、第二条人们都可以理解,惟第三条,恐人不解,在此详述。
  人们可能以为行草书只有从帖上学来。当然帖是学习行草书的主要范本,但是如何另辟蹊径,从碑和摩崖中得到行草的笔意,在这方面,游寿先生体会是很深的。比如,先生在临《瘗鹤铭》中题道:“此以行书摩崖。”在临《张猛龙碑》中题道:“此石具三种风格,惟碑阴隶情草意兼之。”先生在《论北朝法书碑志》中说:“在北魏后期到北齐北周,志石有用行笔,而确有南朝王谢笔法,如元液有园卷行笔,最明显的如元延明,诸元贵族中较有文才有封建文艺素养的,他曾南投于萧梁,他的墓志书体,已不是诸元风格,而是纤劲优美,在永安以至隋一扫拓跋魏书体。与此同时有一些墓志用行书笔。”游寿先生在摩崖和墓志中得到行书用笔,所以她写的字既有碑的拙,在拙中还有一种女性特有的清灵,而这种清灵大多是从摩崖和墓志中的行笔中得到的。
  另外,李瑞清、胡小石、游寿都很注重简书。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条件,那就是他们对于汉碑的理解和功力很深,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。就像汉代人一样,把汉隶一草化,就是汉简,又不失汉碑的古朴。所以他们走了这条以简书入行的路子。
我在学习中吸收了以上两个路子的特点,在摩崖墓志和汉简中得其行书用笔,在二王和王铎处得其灵动。
  我以为行草书最能体现出书者的心灵和情绪,但我不赞同以帖入碑,而是主张以碑化帖。

  四、玄实

  《老子》中说:“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是有道理的。但凡事物的规定性如果超过了它的局限,就难以让人理解了。老子讲的“玄”是幽深之意,我这里讲的“玄”,不完全是老子的本意,而是与“实”相对的不符合实际的意思。
  书法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,是社会风尚的外化,是社会文化的聚焦点。我们研究书法艺术最起码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。为了提高书法艺术在各艺术门类中的地位而将其说成“玄乎其玄”,脱离了书法艺术所依附的大的社会背景,就会失去意义,走入歧途,这在当今书法的研究中应特别注意。
  书法是一种实践的艺术。它的理论与实践应紧密地结合,不断地提高,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。所以要从“实”处着手,这个“实”字,是否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。
  第一,要注重功力。一个有学养和品德高尚的人,欲将学养和品德外化成书法艺术,需要有一个桥梁,这个桥梁就是功力。学养和品德俱高者,如果没有对书法艺术的刻苦训练,也不会创造出好作品。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创作中,在40岁之前,有几个阶段是下过大功夫的,特别是我到省委宣传部后,从30岁到40岁的十年时间里是在理论研究室搞刊物的编辑工作,这有了比较好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去读书、写作和练字。我以为是上苍为我创造了这个极可珍贵的十年。这十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,这十年的积累使我在40岁以后,对于书法艺术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。
  第二,要注意创作心态。这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。有人跟我讲,每到展览时,越要写好,越写不好。怎么办?平时在心态平和时多写,有好的就收起来,展览时用。对待参展,不要轻视它,也不要看得太重。我也愿意参加国展,入选了,也不自视了不得;落选了,也不觉得自己就比别人差。要正确地对待世风、书风,正确地对待别人和自己。不要有旧文人的酸气,也不要有小市民的俗气。这样写起字来就会有浩然之气,就会有庙堂之气,就会有郁郁芊芊的书卷之气。
  第三,要有创新意识。创新要与时代相契合,要有时代的风貌。我十几年前曾说过,创新就是寻找传统功力与现代意识的最佳结合点。在寻找这个结合点时,允许任何形式的探索,允许充分地讨论研究,不要打棍子,不搞一言堂。艺术的创新只有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才能实现,至于你的探索成功与否,那要经过历史的检验,应留给后人去评论。流行书风也是一种探索,只是这种探索注重“作”,缺少功力。
  书法与有些艺术不一样,书家创作的作品有两重性,即:娱自与娱人。几千年来它在人们生活中所具有的广泛影响,说明它不仅仅能够用今天书法艺术的概念来确定它。可以说,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从事人员最多,受众面最广,最易被人接受而又最不易被人深入理解的艺术形式。它的最浅显与最深奥同时存在,所以你从小就可以去写字,但未见得能成为书法家。书法艺术的成功需要思想与品德、民族与文化、历史与环境诸养分的滋养。
  以上是我学习书法的体会和在书法创作中所想到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己卯年正月初五于三宜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