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>>> 首页 >>> 相关评论    
 
 
 
 
天 山 红
                —— 周尊圣心象的着陆点   文/ 王永彬
 
  “言为心声,意为心象”,心意与心象是作品结构的内核,是作品的灵魂。对于著名画家周尊圣来说,横亘于我国西北边陲之地的新疆天山,正是他魂牵梦萦的心象着陆点。天山在画家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象,可以说,从白山黑水走向天山是周尊圣艺术之路的重要转折点。天山像一座绵延千里的纪念碑,向人们昭示新疆悠久的历史,昭示古丝绸之路的荒凉与神秘,也默默记录着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对她的景仰和膜拜。画家用他那独特敏锐的视角,细腻无华的笔触准确地表达了天山的神韵,这就是周尊圣创作的“天山红”系列山水画。
  周尊圣是近年来中国画坛又一枝挺拔的“新秀”。其人气之所以迅速飙升,不仅其创作的“天山红”系列山水画迎合了大众心理,成为藏家争相收藏的热点,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;且从某种意义上说,他开拓了一片美术新天地,“注册”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“商标”。
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,胸怀远大的周尊圣就带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厚爱深情,着手对新疆风物进行探索研究。他选择了天山,克服重重险阻,十进天山写生,十几年锲而不舍,笔耕不止,终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。周尊圣虽师承“冰雪大师”于志学先生,但独具慧眼的他却另辟蹊径,选择天山山脉的红山山系作为“天山山水画”的主要表现载体,浓烈渲染红色基调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。“红山山系”由紫红色的砂岩和砾岩构成,晨昏之际,岩壁映日,红光熠熠,因此而名。同时,红色蕴涵了朝阳最富生命活力的元素,象征热烈奔放的激情,象征红红火火的期冀,暗合中国人祈福迎祥的传统心理。无疑,周尊圣的选择是正确的。画家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物与心同化,笔墨老到传神。观其画或群山嵯峨,遥相呼应;或峰峰相连,参差有致,美不胜收。
  天山游历,磨励了他的艺术精神,丰富了他的艺术底蕴。他潜心观察山体形状、走向、气势,在表现手法上寻求突破。他笔下或盘桓、或周旋、或徘徊、或留恋,正如《易经》中的来回、往复,周而复始;他习惯用大面积的画面表现重峦叠嶂,画家笔下的山似乎是动的,如风起云涌,似惊涛拍岸。他惯用“披麻皴”与“沙点皴”、“短线皴”相融相合,巧妙布局把群峰安置得妥妥帖帖,错落参差,意韵绵绵,石石有神,峰峰有灵。周尊圣的绘画在取势上契合了清代龚贤所说的“群山参错”,若无“参错”则群山无致。只要“理境勿差“,则似乱不乱,乱而不乱,个中缘由,全在其得”理境“之真意也。
  在整体构图上,周尊圣采取“深远式“和”高远式”相结合的方法,主要以正视取象,既非俯视也非仰视。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,将高远、平远、阔远,巧妙地加以融合运用。在局部,他“细而入微”,用细腻的笔墨描绘西部风情,观察细致,刻画入微,灵动神传。
  周尊圣的“天山红”留白与众不同,他的计“红”当“白”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空灵的又一层面,是画家追求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体现。一般来说,留白在山腰为云雾,在山脚为水。而周尊圣不然,他以群山作为主体,占据了大部分画面,群山顶部或不经意的幽深处,闪现着耀眼的空透之光,使得群山更显深邃。画作雄浑豪放,行云流水般地抒情写意,张扬而不夸张,含蓄而不隐晦,既阳刚粗犷又阴柔圆润。画家以大俗而大雅的审美情趣,用千变万化的表现手法有机地将红色用到绘画里面。观他的画,如置身盘桓的层层山上,叠叠水边,尺幅之中现千里之景,而群山红烈,古道幽冥,虚灵绵邈,似闻古道驼铃,空谷悠响。超越自然而又亲近自然。也许,这就是画家周尊圣奉献给人们的佳美食粮。

 

 
 
 
 
 
年表 获奖经历 出版著作 相关评论 艺术关点 交流园地访客留言 返回首页 艺术简历 作品展示 在线视频欣赏 个人相册 合作媒体友情链接